綠色職業以“環保、低碳、循環”等為特征,注重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,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監測、保護、治理,綠色新能源生產,廢棄物回收與利用及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、技術研發和設計規劃等。
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15年修訂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將部分社會認知度較高、具有顯著綠色特征的職業標識為“綠色職業”。2022年,新修訂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共確定綠色職業134個,約占職業總數的8%。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對綠色職業的認可,既增強了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同感,又對促進就業創業等具有重要意義。
近年來,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指引下,碳匯計量評估師、綜合能源服務員、煤提質工等一批綠色職業應運而生。碳排放管理員承擔著監測、統計和核算溫室氣體排放的任務;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為高能耗建筑提供降低能源消耗的方案……這些綠色職業從業者被形象地稱為“綠領”。
“綠領”不僅代表著新的職業方向,更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。他們運用科技手段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,能夠在節能環保、清潔生產、清潔能源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。但與此同時,綠色職業從業者的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。比如,相較于傳統職業,綠色職業的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有待進一步健全等。培育壯大綠色職業從業者隊伍,助力經濟結構優化和生態文明建設,需要多方施策、共同發力。
一方面,需形成較為完善的綠色職業從業者教育培養體系。為積極引導和規范綠色職業發展,相關部門需做好協調規劃,不僅要進一步開發綠色職業就業崗位,充分發揮好綠色職業的就業擴容和就業吸納功能,還要發揮人力資源管理部門、行業協會、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多方聯動協同作用,制定針對不同層次人才的培訓計劃,完善綠色職業認證及人才考評體系,幫助從業者提升技能和職業認同感。
另一方面,綠色職業從業者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、打牢專業功底。面對復雜的環境問題,綠色職業從業者要持續學習專業知識,掌握最新環保技術,以科學的方法推動綠色事業發展;還應提高創新思維能力,通過資源整合、團隊協作和跨領域合作,積極探索低碳、節能的解決方案。綠色職業從業者還可積極傳播環保理念,帶動更多人加入生態環境保護行列,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。
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,綠色職業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可,發展前景廣闊。期待綠色職業從業者在服務社會發展的同時,立足自身崗位更好實現人生價值。 (本文來源:經濟日報 作者:劉沛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