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,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,布局建設未來產業,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”。人民日報本月推出系列評論,結合各地的探索實踐,與讀者一道探討如何從產業角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。
新質生產力,特點是創新,關鍵在質優。堅持創新驅動,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轉型,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,也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。
產業高端不高端,關鍵看產品高端不高端。河北是鋼鐵大省,近年來,當地組建省級鋼鐵實驗室,成立“專家服務團”,推進省內鋼鐵企業和高校、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,加強關鍵技術創新攻關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,全力支撐高端化轉型。如今,河鋼集團高端產品與中低端產品的占比由10年前的“三七開”變為現在的“八二開”,成為全國第一大家電用鋼、第二大汽車用鋼制造商。實踐表明,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,提升產品品質、附加值,傳統行業就能不斷補短板、揚優勢。
傳統產業不能說是落后產業,傳統產業里面也有新質生產力,也有高科技。高端化是企業持久發展的重要路徑,也是產業突圍的內在要求。發展新質生產力,不妨鼓勵引導傳統產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以需求為導向、以創新為引擎,圍繞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做文章,不斷向價值鏈高端攀升。
一家以煤為原料的生產企業,沒有滾滾黑煙,煤炭經過一系列復雜工序,變成乙二醇、碳酸二甲酯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,廢渣也能實現綜合回收利用。“富礦精開”正成為貴州推動資源型產業綠色化轉型的抓手。
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、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,也是采礦業等傳統高能耗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點。一方面,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規劃、勘查、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,努力提高廢水、廢氣、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,以最少的資源消耗,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、安全效益和社會效益。另一方面,要在延長產業鏈、提高附加值上發力,推動粗加工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轉變,讓礦產資源脫“土”向“綠”,真正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。
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。讓傳統產業重煥生機,需要摒棄粗放式發展,轉向綠色、低碳、循環的生產方式,以發展的“含綠量”提升增長的“含金量”。